本帖最后由 如墨笙歌 于 2015-3-22 00:17 编辑
书目: 赵周《这样读书就够了》
时间:3月20日
标题:这样读书就够了?!。
看不下去,记不住...读书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些问题,也一直受其困扰。
昨天学了一个词,叫“成人学习”。发现这些问题正是成人学习中最常见的。
为什么看不下去?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读书目的。如果你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去看书,那么自然你在看书的过程中就会围绕这个问题去;如果你只是为了休闲娱乐,那么你肯定不会挑那种艰涩难懂的,而是随心的读,遇到感兴趣的多看看,要是读到不想读了,就直接扔下也无妨。可是很多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想清楚我们读书到底要干嘛。
我们都知道阅读可以增加涵养,增长知识面等等,有很多好处。尤其是碰到一本好书,恨不得把里面所有的精华都汲取殆尽不可。于是,做笔记,做总结,甚至强迫背下来...可是这样真的有必要吗?背下来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了吗?
缺乏应用的知识是无用的知识。我们已经不再是只为了应付考试应付老师而学习了,我们将要面对的是未来的职场的优胜劣汰。所以,娱乐时无需担负压力,学习时就应该以学习者为主体。不是为了把书读完而读,不是为了别人读,仅仅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本书,只要能改变一点你的行为模式,让你变得更好,那么它的价值就已经足够了。
另一方面,书籍里往往凝聚着作者的人生智慧结晶,但那些并不完全都是对你有效的有用的。就像福尔摩斯不知道也不在意地球到底是围绕着太阳转还是月亮转,因为那些对他并无甚影响。所以,你也没必要为没有读完一本书没有完全领悟作者的心血而心怀愧疚。
读书,然后联系实际,反思总结,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这种方式可能比较适用于致用类的书籍。但是也不是说不能应用于故事小说,毕竟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把别人的经验反思成自己的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变得更好不好吗?
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因为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目的。如果你要写论文,那么对于资料你肯定不会这么读;如果你要了解一件事的发生经过结果或者了解一个人生平经历,必然你也不会如此做...
有人说,读书只是因为喜欢,怀抱目的去读书岂非太过功利?但是真的吗?一个人去做一件事,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对他有益,要么不得不为。喜欢,也是一种目的。因为它让你产生一种心情,愉悦的心情,而这种愉悦不是对你有益,不是你追求的吗?
另外,还有两个问题,看不懂、没时间...不过,我认为这是不算问题的问题了。就像你不会因为忙而忘记吃饭忘记上厕所一样,如果真的有必须这么做不可的理由,时间从来都不是问题。而这个促使你必须去做的理由,也会促使你想办法解决看不懂的问题。
所以说,读书最重要的目的是想清楚你读书的目的。同理,也适用于做任何一件事
本帖最后由 如墨笙歌 于 2015-3-26 19:23 编辑
书目:《那个世界听到的这个世界的声音》【日】云黑斋
时间:3月25日
标题:那个世界
这是一本关于世界观的书,作者通过与虚构的“守护灵”的对话,讲述了一些他对世界的看法。至于守护灵的存在与否,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它确有其事,用更通用的称呼,也许应该叫它“超我”。
自我、本我、超我,其实是灵修的世界观,而“灵修”应类属于唯心主义。所以,这也可以算是一本唯心主义哲学的书。面对现今残酷的社会压力,这类书籍是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都在流行畅销的榜单上。若说存在即合理,能被众多读者接受,定然是因为书中有其自成的道理。不过,再多的道理不内化吸收,也只能成为一碗鸡汤肚中过,而不能饱腹。
宇宙基于你的意志创造了你的现实,所以你怎么想,你的生活就是怎样。这么一说,你就会反驳说“现在的生活可不是我要的”。但实际上,确实是你的想法造成了你的现在,因为宇宙是不会变通的,它只会直接读取。当你说“我不想/不要XXX”的时候,其实你就把你的能量集中在“XXX”上了;当你说“我希望改变XX的现状”,实际上你却加固了此刻的能量场。于是宇宙读取到这些你本不愿、想改变的XXX,并以此塑造了你的生活。所以,你当然得不到你想要的。这就是灵修里最普遍的理论——“吸引力法则”,通过正面积极的能量投射获得“心想事成”的力量。反之,消极抱怨只会越来越糟糕╮(╯▽╰)╭
在灵修类的世界观里,常常认为“你即世界,世界即你”。也就是说世界(所有维度,包括平行世界)的本源是一体的,所有一切(人)都是来自本源的分化。【如果用更科学的解释,应该是“能量守恒”或者“元素守恒”?】
我们把世界分为“我”和“非我”,但实际上“我”的界限是很模糊的。一粒种子成长为树需要阳光空气水等等的共同作用,而树枯萎老去化入泥土,又成为新生物的养料。人也如此,维持一个人的生存必须依靠水、氧气以及能量摄入。你要如何区分你本有的和进入你的,你如何界定外界的氧气和人体内部的氧气的界线呢?“非我”可以转化为“我”,本来就没有什么是独立存在的,一切都是紧密相连的。【有木有联系观的直视感= =b】
而人与其他人的区别呢?在于是否能用意念控制吗?可是你真的能通过意念控制自己吗?控制自己的老化、新陈代谢?我们对“独立”的错误认识在于认知力的不足,所以无法掌握事物的关联性。比如,当你泡在水里,只露出几个指头,从水上看,指头间是独立的,但是我们都知道它们的是你手的一部分。所以,“不能认知≠没有联系”。了解了这点,你就可以进入“无我”境界了——不是存在消失,而是“我”的概念消失。接着,你就该明白“世界本是一体”,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差别。【有点混乱啊...主要是没懂论证这个有什么实际意义,讲“众生平等”么?和宗教一样用集体意识来取代自我意识到底是要干什么呢?...不过,反正也就了解一下。用水来分割,证明联系,不是很有意思的说法嘛~】
接下来,作者给出来一个很好玩的比喻。他把人生比作“旅行”。我们从来世来到今世,进行一场计划好的旅行。不过,很可惜,按照法则,到了今世就会失去来世的记忆,这也给这趟“租车自由行”造成了一定的问题。
最后一句。。。
醒了一会发现么睡醒 又躺回去了。。。
看着一本书或许会有一段时间的奋进~
但是大多人又在时间之下回归到原来慵懒的生活主调~
不停的起落~
书目: 格莱恩·布兰德《一生的计划》
时间:3月21日
标题:计划你的人生
锆君 发表于 2015-3-21 15:24可能我还是未成年人的关系吧,老实说阅读文字就足够开心了。
不过读完之后也会有这写的啥东西这种感觉,毕 ...
对啊,那就是为了喜好为了开心去读书的嘛~ ╮(╯▽╰)╭实际上,我也最讨厌做阅读题了o(╯□╰)o
可能我还是未成年人的关系吧,老实说阅读文字就足够开心了。
不过读完之后也会有这写的啥东西这种感觉,毕竟每个人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基本上都不同。
所以考试阅读那种一定要读懂对我来说很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