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他人在思想、行动上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四类: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反思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有一定的认知,并能使自己在行为上较快地融入人际环境的能力。这里的认知包括 对社会情境、人际关系、个体的人格特征等的认知。表达能力是指教师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恰当地表达信息、传播信息、增进沟通的能力。教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主要通过自己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以及自己平时的为人处世方式传达给别人信息。协调能力是指教师根据交往情境和交往对象的变化,能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交往策略的能力。反思能力指教师通过分析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表现,找出自己行为方式中的缺点和不足,借以提高自我的能力。
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大体可分为三类: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能力,教师之间的交往能力,教师与其他人的交往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能力主要包括交往认知能力、移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这四种能力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发 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交往时,要遵循关注、尊重与信任的原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对学生的最大爱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基于平等的人权。师生关系的平等,才能促进师生间平等友好的沟通。同时,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教师必然要与学校领导、行政工作人员、其他教师等发生联系。这些联系是教师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处理好教师与这些人员的关系,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证。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教师的自我完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与教师之间交往能力包括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能力。提高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要 遵循互相尊重、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只有遵循以上原则,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工作伙伴关系才能促进教师的自我提高。
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时,要具备角色自我意识能力、让领导了解自己的能力、取得领导信任的能力、取得领导支的能力。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也可称为心理上的距离。 为了提高教师与学校领导的交往能力,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时要遵循服从领导的分配、支持对方的工作、加择相互的沟通、建立合作的关系、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的原则。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的能力,不是靠简单的几条原则和方法就能获得的。因为領导和教师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多变的,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依靠丰富的经验和悟性来体会。
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交往时,要具有相互沟通、相i理解的能力,在坚持荨重和支持的原则下协调彼此的关系,为学校的发展共同努力。
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陣,也是教师了解社会、与社会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若想提高与学生家长交往的能力,要学会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及时,经常沟通;与家长协商共同教育学生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用的交往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教师角色,如专业教师、学校型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于是出现了社区型教师。教师若想提高与社区交往的能力,要做到与社区人真诚沟通,平等相待,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其正地融入社区,成为社区的一分子,为社区教育做出贡献。
教师与校外同行交往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与校外同行交流时,教师要遵循谦虚谨慎、虚怀若 谷,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原則。
惟有如此,教师才能从同行身上学到有益的东西,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另外,教师要学会与自己熟悉的交际圈以外的人打交道,适应在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社会交友的能力,一般做到放松自己的心态;找到交往的共同点;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保持自己的本色;探寻交往的规律,就能够与别人建立融洽关系。